您的位置: 首頁 > 擔保 > > 內容頁

        券業中考|投行保代向北去

        2023-09-08 23:32:5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做市業務不活躍和投行 IPO保薦熱情不高,是長期困擾北交所高質量發展的兩大痛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制度改革的推進落實,這兩大痛點或會改變。

        一方面,《證券公司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業務特別規定》(以下簡稱“《特別規定》”)的施行,預計將有20多家新三板做市參與度高的券商獲得北交所做市資格。可以預見,北交所做市商做市積極性有望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證監會明確階段性收緊IPO,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上市節奏明顯放緩,但北交所由于新上市企業往往已經在新三板階段先行發行,并不在此番IPO節奏收緊的范圍之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券商投行處了解到,一些原本備戰科創板、創業板的公司正在考慮轉戰北交所。此外,部分本不愿在北交所投入太多精力的保代開始將更多目光聚向北交所。

        “以前北交所新政策出來,我并不急于看,因為北交所項目規模小、保薦費用有限;主板、科創板才是我的首選。但9月1日北交所系列政策出來以后,我認真看了。滬深交易所IPO階段性收緊,下一步,得及時‘調頭’,多關注一下北交所。”某頭部券商資深保代告訴記者。

        流動性優化

        今年2月,北交所正式引入做市商交易機制。

        截至9月7日,2月以來北交所區間日均換手率為2.88%,僅較去年下半年提升0.08個百分點。

        為何實施做市商制度以后,北交所流動性提升有限?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相對較少,導致做市商效用受限。另一方面。做市商數量較少且部分做市商參與積極性一般。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 ,在此前做市商準入要求之下,那些參與積極性高的券商無法獲得北交所做市資格,而已經成為做市商的券商,對北交所業務投入有限,做市意愿一般。

        隨著9月1日更為契合北交所特色的《特別規定》的發布,北交所做市擴容政策正式落地。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特別規定》相關凈資本、分類評級和業務排名要求,符合擴容資質的證券公司在20家左右,其中多數為深耕新三板做市、參與北交所業務熱情較高的中型券商。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此前在新三板做市數量亞軍的開源證券,目前正在積極申請北交所做市資格。

        開源證券做市業務部負責人王琪告訴記者,預計近期會提交做市業務資格申請,并有望于11月前正式開展做市業務。

        “2021-2022年開源證券參與了大量的北交所戰略配售,并從北交所二級購入了一些持倉。未來在獲取了北交所做市資格后,會為公司保薦項目、戰略配售企業及大量的北交所精選企業做市。”王琪表示。

        根據北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開源證券以外,海通證券等多家券商也正在著手開展北交所做市準備工作。

        根據以往經驗,做市商業務籌備期多會通過二級市場增加庫存儲備,預計將為市場帶來一定規模的增量資金。

        與此同時,本次北交所同步修訂了做市業務相關規則,對評價指標中的做市商成交金額指標進行了優化,取消做市商數量加權因子,預計可進一步提升做市商對包括北證50指數成份股在內的頭部優質股票做市的積極性。

        IPO節奏收緊北交所受益

        對于備戰上市的企業來說,當下頗為頭疼的是,IPO節奏明顯收緊,短期內上市難度顯著增大。

        某頭部券商投行資深保代告訴記者,除北交所正在開門納客、鼓勵“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以外,目前其余板塊上市難度均明顯增大。尤其是資本推動類企業,若想登陸滬深交易所短期來看基本無望。

        截至9月7日,滬深主板、雙創板年內新上市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6家和33家,同比下降12.5%和18.03%。北交所則逆勢增長,由去年同期的31家大增至56家,增幅高達80.65%。

        值得一提的,IPO節奏收緊北交所并不會受到影響。

        業內專業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北交所新上市企業在新三板階段已經先行發行,與滬深交易所的首次公開發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北交所公開發行上市面向不特定投資對象,上市節奏不受 IPO 階段性收緊影響。

        此外,北交所開市尚不滿2年,上市企業數量僅200余家,亟待擴容,因而,伴隨滬深交易所上市速度的趨緩,北交所上市速度反而有望進一步提速。

        目前,在投行保代的建議下,一些原本備戰科創板、創業板的企業,已經準備將上市首選地調整為北交所。

        “我手頭一個正在沖刺科創板和一個準備登陸創業板的企業,正在了解新三板掛牌事宜,準備先行通過北交所上市。”一家證券公司保代告訴記者。

        據其介紹,企業在選擇上市板塊時,募資規模往往是首要考慮因素。由于北交所募資規模明顯小于其他板塊,因此,在IPO上市節奏較快的情況下,北交所往往不是一些企業的上市首選。而如今,其他板塊上市難度明顯增大,選擇上市難度相對較小、上市進度更有把握的北交所,則成為了更多企業的明智之選。

        值得一提的是,9月1日發布的《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指出,穩妥有序推進北交所上市公司轉板,這一政策又為北交所爭取 IPO 公司增加了有力籌碼。

        “轉板常態化,也是吸引企業優選北交所的重要因素。”一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對于一些擔心北交所募資規模與股價受限的企業來說,轉板常態化為其打下‘強心劑’。企業先行通過北交所上市以后,如果后續募資情況與股價確實受限,再行轉至科創板、創業板也不遲。”上述人士直言。

        投行轉向

        隨著更多企業趨向于考慮在北交所上市,券商投行對北交所的重視度也今非昔比了。

        根據投行保代介紹,由于IPO保薦收入與企業募資規模密切掛鉤,北交所相較于其他板塊募資規模明顯偏小。

        因此不少保代更建議企業多花一些時間備戰科創板或創業板。

        但如今,科創板、創業板IPO節奏明顯放緩,一些保代意識到,如果繼續將目光局限在滬深交易所,而不愿在北交所上加大投入,則只能眼看投行業務收入大幅縮水。

        “既然滬深交易所IPO項目不好做了,那就加大北交所投入力度,爭取多做幾單北交所項目,以盡量彌補主板、雙創板保薦項目減少帶來的收入下滑。”某頭部券商保代直言。

        “無論從券商半年報投行業績來看,還是就當前政策的變動方向而言,及時聞風轉向,加大北交所投入力度,都是投行保代的務實之選。”一家頭部券商保代直言。

        關鍵詞:
        x 廣告
        投資 產業
        x 廣告

        Copyright   2015-2022 慧聰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京ICP備2021034106號-12   聯系郵箱:55 16 53 8 @qq.com